如今,市场的热潮里,艺人片酬、项目预算、话题热度成为舆论的常态,创作却在无形中被价格绑架。天价片酬虽有市场逻辑的支撑,但它对作品长度、叙事深度、人物维度的挤压,却往往是以牺牲艺术本质为代价的。这种现象并非单纯的道德评判,更是创作生态的信号:当资源过度集中于“星光效应”,作品的灵魂与边界就会被模糊,观众的选择也会变得浅薄。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应看到一个不易被察觉的趋势:观众愿意为真实、温度与共鸣买单。人们不只是追逐明星光环,更在乎作品是否触及生活的真实、是否呈现多元的视角、是否对社会议题保持负责。艺术的本质并非“静态的高雅”,而是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经受考验、被广泛认同、并能带来情感与认知的共振。
行业若以艺为本,便能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剧本打磨、角色塑造、情感张力与伦理抉择的呈现上,让作品的价值通过口碑、传播与长期收益来实现,而非仅靠一次性明星效应拉动全局。
对于我们来说,艺术本质不是一个空洞口号,而是一套可落地的创作逻辑。第一,聚焦创作源头的品质。剧本的想象力、创作者的独特视角、导演的审美判断,决定了作品的质感与边界。没有扎实的创作根基,后续的拍摄、剪辑、视效再专业,也难以挽救一个糟糕的故事。第二,建立透明的资源配置。
以创作需要为核心,优先保障剧本打磨、演员与角色的契合、前期研究与资料整理的时间与经费,减少对片酬的盲目追逐。第三,推动多元化的收益模式。通过版权二次分发、院线联动、衍生品开发等多维度,缓解单一片酬压力,确保创作团队在长期内受益,从而把“回归艺术”的决心转化为持续的激励。
我们也在实践中寻找落地的路径。以我们的平台和合作伙伴为例,正在构建一个以内容质量为核心的选片与投融资机制。先对题材、叙事结构、人物弧线进行严格评估,再在前期投入阶段把更多资源放在打磨与研究上,而不是仅仅追求入口级别的曝光度与即时热度。通过与创作者共同设定明确的创作目标与阶段性里程碑,确保每一个阶段的产出都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与此我们倡导产业的自律与规范,推动行业评审机制逐步完善,形成“作品质量—观众信任—可持续收益”的良性循环。观众不是价格标签的承载者,他们需要的,是对故事与情感的真实回应。
在这样的愿景下,艺术本质并非抽象承诺,而是对每一个创作者、每一个团队、每一个观看者的负责。它意味着不被单一市场逻辑主导,而是在多方参与和多元回报中寻求平衡。对我们而言,回归艺术本质不是削减野心,而是让野心变得更清晰、更贴近人心。艺术的力量,恰恰来自于对复杂世界的温度与洞察力,来自于对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怀,来自于让普通观众也能在屏幕前看到自己的影子。
若行业愿意将光源从“天价片酬”转向“真实故事与情感关照”,那么广阔的市场空间与社会价值便会同步展开。
结语式的思考并非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我们相信,只有把艺术放在创作的中心,才能真正获得观众的信任与深度参与。让创作者拥有时间、让故事拥有灵魂、让观众拥有共鸣。天价片酬只是现象,艺术本质才是底线,也是未来的竞争力。我们愿意与所有坚持艺术温度的同行者一起,用耐心与专业把每一个作品锻造成可被时间记录的价值,让屏幕成为连接人与世界的桥梁。
第二幕:落地共赢的实践路径当理念从口号走向现场,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落地。广电总局提出的“回归艺术本质,不被天价片酬绑架”并非一纸空文,而是指向一个需要多方协作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创作者、投资方、发行方、平台以及观众共同承担责任,共同享有成果。
我们相信,以下几条路径可以成为行业自律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第一,建立透明、可追溯的片酬与成本框架。行业需要一个公开的薪酬与成本指南,明确不同阶段的资源配置与产出标准,避免价格泡沫对艺术创作的扭曲。这并非要压低才华的价格,而是以科学的预算管理和清晰的分配机制,确保创作的核心资源投入到故事与角色的建设上。
通过透明机制,创作者能获得合适回报,观众也能看到作品的真实生产逻辑,减少对“星光”普遍化的误解。
第二,完善行业自律与评审机制。鼓励成立独立的评审委员会,对选题、立项、剧本质量、演技深度等进行多维度评估。评审标准以艺术性、社会价值、市场潜力与可执行性并重,避免短期热度对长期品质的侵蚀。平台方要以评审结果为导向,优先投向具备原创性与成长空间的项目,杜绝以“知名度优先”驱动资源分配的倾向。
通过自律和公开透明,逐步建立行业信任与良性竞争。
第三,探索多元化的资金与收益模型。除了传统的广告、发行分成,还可以引入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版权经营与衍生品开发等多元化模式,将风险分散到更广的生态环节。以长线收益为导向的投资逻辑,鼓励创作者在前期投入更多时间做打磨,而不是通过短期曝光去覆盖成本。
观众也从中受益,能够看到更加稳健、耐看的作品。这样的模式不仅有助于降低成本压力,也让创作者的职业路径更加可持续。
第四,推动版权、数据与平台的公开透明。建立版权归属、收益分配、数据使用与隐私保护的清晰规则,增强创作者对未来收入的信心。数据透明并不等于全盘公开商业秘密,而是让创作生态的运作在可理解的框架内运行。通过透明化,创作者、投资方和平台之间的信任关系会更加稳固,创作产出也会因市场的真实反馈而不断优化。
第五,强调观众参与与教育性的回报。观众不仅是作品的消费对象,更是内容生态的重要参与者。通过观众参与的机制,如前期创作征集、剧情走向的有限投票、以及对社会议题的讨论与反馈,形成交互和共创的关系。平台可将一部分收益用于创作者教育与新人培养,建立“从学徒到大师”的成长路径。
观众的参与感与创作者的成长性,成为推动艺术回归本质的双轮。
第六,建立典型案例与示范效应。通过扶持一批具有国风、现实题材、科幻等多元类型的长线项目,形成可复制的制作模板与风格语言。这些示范项目不仅能提升行业的整体制作水平,也有助于培养稳定的观众群体,推动优质内容形成持续的社会影响力。示范效应还会引导更多资本进入影视创作,创造更具韧性的行业循环。
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行业自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观众反馈,这些环环相扣的要素需要在一个开放、包容的生态中协同推进。我们相信,当创作者被尊重、作品被公平评估、收益分配更透明、观众对内容拥有参与权,艺术本质就会在整个平台上得到真正的回归。
逐步实现的,是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影视生态:创作者拥有时间雕刻故事,观众获得高质量的情感共鸣,社会也因为更多有意义的叙事而变得更丰富。这一路走来,或许不会一蹴而就,但每一个落地的尝试,都是对“艺术本质”的真实回应。让我们以坚持与合作,把这份信念变成可观测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