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光绍指出,深化惠金融功能,必须把基础打扎实,把需求变成可操作的金融供给。第一条关键建议聚焦两大支点:覆盖的广度与服务的深度。没有广泛的覆盖,金融资源就会在局部区域聚集,留给其他地区和人群的机会就会减少;没有深度的服务,资金再多也无法真正撬动生产与消费的活力。
这就需要以数字化渠道替代地理边界,以代理点、村镇服务站、合作社网络等多元形态共同构建“最后一公里”的可访问性。政府与金融机构应共同搭建低成本的支付与信贷基础设施,降低准入门槛,优化交易成本。与此金融教育和透明度提升不可或缺,简化流程、公开费率、建立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让更多人愿意进入、愿意留在金融体系之中。
线上方面,推动移动银行、无感认证、低成本小额信贷和存款产品的落地,提升账户可得性与使用便捷性;线下方面,培育高效的代理网络、村镇银行与地方金融机构,形成多点覆盖的服务网。数据要素在这其中发挥核心作用:结合交易、物流、消费、社保等多源数据,建立低成本、可解释的信贷评分体系,降低对传统抵押的依赖。
为降低风险,金融机构可通过政府提供的风险分担基金、信用担保、价格激励等工具,推动服务向薄弱地区倾斜。对公众而言,透明的费率、清晰的还款安排以及便捷的申办流程,是提升信任和参与度的关键。对机构而言,覆盖并非短期冲量,而是持续的、可持续的增长曲线,需要制度设计来稳定激励与回报,使“普惠”成为长期商业逻辑的一部分。
短期周转资金、库存融资、应收账款保理、保险与再担保等工具,应围绕具体交易链路设计,降低使用门槛、缩短放款周期、提升资金利用率。产品设计要embraces非传统数据,构建灵活的信用画像,弱抵押、可迁移的担保机制成为可能。与此场景的落地离不开生态协同:电商平台、物流企业、地方政府、产业协会等共同参与,形成“数据可共享、风控共担、资金共用”的生态体系。
对企业与个人来说,资金成本下降、还款安排更具弹性,能显著提升经营效率和生活水平。长远看,场景化不仅是金融产品的贴合点,更是金融服务社会价值的直接体现。小结:两大方向的协同,构成了深化惠金融功能的第一阶段核心逻辑。覆盖与场景的紧密结合,将把金融资源从“可得性”转化为“可得且有用的资金支持”。
在此基础上,后两条建议将聚焦数据治理与激励机制,解决可持续性与风险控制的核心挑战,为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性支撑。数据治理与激励机制的制度设计在第一部分奠定的覆盖与场景基础之上,第四代惠金融需要在数据治理与制度设计层面实现闭环。
开放数据、标准化数据接口、以及合规的跨机构数据协同,将显著提升风控能力和信贷效率。政策层面应推动建立统一的数据安全治理框架,明确数据的采集、存储、使用、共享与销毁的边界,确保个人隐私与商业秘密得到保护。信任是数据生态的基石,必须以透明的授权机制、知情同意、可追溯的授权记录和可撤回的数据使用权为核心。
推动开放银行、API标准化、数据质量管理和治理评估,将不同主体的风控能力整合起来,降低交易成本、缩短审批时间、提升放款速度。对于小微主体和薄弱地区的客户,数据驱动的风控更能在无高额抵押的情况下实现安全放贷,但前提是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信用修复机制与纠纷解决渠道。
建立多层级的风险分担机制,包括信用担保、再担保、行业基金和财政贴息等工具,降低小微主体的资金成本与违约成本。构建基于绩效的激励体系:对在农村、偏远地区和薄弱行业服务良好、放款及时、风险控制到位的机构给予税收优惠、资本金激励和声誉激励等综合性奖励,促进金融机构将惠及范围扩展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之中。
再次,制定明确的评估与监督指标体系,将覆盖率、使用深度、成本效益、风险控制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确保激励与风险共担相匹配,避免短期行为与资源错配。建立常态化的政策沟通与制度迭代机制,确保监管政策、市场反馈和技术进步之间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制度工具的组合拳,将惠金融的成本、风险与收益重新分配到更广泛的人群与区域,使金融的温度真正能触及每一个角落。
结语:四条关键建议的落地,需要政府、监管、金融机构、科技企业与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形成一种可持续的生态治理模式。屠光绍强调,惠金融不是一次性行动,而是一场长期的制度创新与社会协同的过程。只有把覆盖、场景、数据治理和激励机制等要素拼接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惠金融的功能才能深层次地、持续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希望这四条建议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与完善,成为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