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标题1:以普惠为底座,构筑现代金融服务的基石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金融服务的边界正在从网点扩展到城乡之间的通道、信息对称与交易便利的每一个触点。屠光绍强调,推进惠金融功能深化,首要任务是把普惠基座打牢。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农村与偏远地区的数字接入能力,扩展移动支付、电子钱包、银行结算等渠道的可得性,降低交易成本,使金融的“入口”真正打开到每一个家庭和小微主体。
线下网点、农村合作社、社区服务中心与线上平台应形成互补,实现无缝衔接。另一方面,要在信贷、存款、保险等产品设计上实现“贴近生活、低门槛、易理解、易操作”的目标。通过小额信贷、灵活还款、简化开户流程、普及基础金融教育等方式,降低准入门槛,让金融工具真正服务于日常经营与家庭生活的现金流需求。
此举不仅提升资金的可得性,也有助于分散区域性金融风险、促进就业与消费升级,推动社会治理的公平性与稳定性。
小标题2:以科技为翅膀,推动产品与服务的边界扩展科技并非冷冰冰的高墙,而是拓展服务边界的翅膀。屠光绍提出,在确保数据治理、隐私保护与合规前提下,利用数据驱动的信贷评估、智能风控、自动化合规监测、智能客服与定制化投保,能够把金融产品的触达速度与匹配度提升到新的水平。
通过AI赋能的风控模型、区块链或可信数据交换框架,以及开放接口,金融机构可以实现更精准的信贷、保险与理财服务,同时保持对风险的可控性。用户体验方面,需以“简、快、真、懂”为目标,缩短开户与交易流程,降低理解成本,提供本地化语言与场景化引导,让不同背景的用户都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开户、选择合适产品、签署协议并获得帮助。
微型金融产品如微型保险、微型理财、短期信贷等,应与教育模块结合,帮助用户理解风险收益、建立基本的金融素养。科技的核心在于温度与信任:让距离不再成为服务质量的阻碍,让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对用户的尊重与保护。
小标题3:以协同治理,营造共建共赢的金融生态第四次工业革命强调跨界协同的必要性。屠光绍提出,推进惠金融功能深化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平台经济主体、学术界和社会组织之间建立高效的协同治理机制。核心在于建立统一的接口标准、数据共享的边界和清晰的权限、合规流程,以及公开透明的治理框架。
通过公私伙伴关系(PPP)、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形成“治理-创新-监督”的良性循环。对银行与地方金融机构而言,这意味着可以借助统一的平台能力与数据生态,快速扩展惠金融覆盖,提升运营效率与风控水平。对用户而言,体验的一致性、信息的可访问性与公平性将显著增强,减少因机构差异带来的体验落差。
建立跨主体的治理协同,还需要以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为底线,确保数据的使用符合伦理与法规,同时鼓励创新应用的落地。只有在稳健的治理环境中,创新才能持续、风险才能被有效控制,惠及金融才能实现真实的放大效应。
小标题4:以可持续为向导,守护长尾群体与未来四点建议的终点也是起点,屠光绍强调将可持续性作为金融服务的长期向导。要把ESG理念嵌入产品设计、资金投向与运营模式之中,推动绿色金融、可持续投资与社会包容性金融的协同发展。需要建立对弱势群体的长期保障体系,如持续的金融教育、数字素养培训、交易安全保障和风险沟通机制,帮助他们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稳健成长。
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始终应放在核心位置,推进隐私优先的业务流程设计,确保合规前提下的数据利用能带来真实价值。未来的惠金融应具备动态评估与迭代能力,建立效果评估机制,监测产品对社群的长期影响、风险事件的响应与恢复能力,并据此进行调整。以可持续、互信、共赢为目标,金融服务不仅要解决短期的成本与门槛,更要降低社会成本、提升社会福祉,让普通家庭和小微主体在经济上获得持续性的改善,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韧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