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在于让金融更懂民生、更会服务实体、也更能控风险。这一思路被提炼为四条焦点性建议,其中前三条被广泛认为是落地的基石,也是市场主体最关心的环节。屠光绍强调,数据是信用的地下水,场景是金融服务的载体,科技是效率与风控的引擎,治理则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基于这样的框架,Part1将系统展开前三条核心内容,帮助读者把握惠金融的“怎么做”和“为什么重要”。
一、夯实数据与信用体系信用是惠民金融的底座,也是实现广覆盖、低成本的重要前提。完善数据基础设施,需要打破信息孤岛:银行、信托、保險、电商、物流、能源等多元数据在合规、可控的前提下进行互联互通,形成覆盖城乡、覆盖个人与微企、覆盖多场景的立体数据网络。
只有在广度与深度上提升数据质量,信用记录才真正可用,贷款申请从“人海战术”转向“数据驱动的精准匹配”。与此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要复合式设计,采用分级授权、差异化的访问控制、可追溯的审计机制,确保信任不被数据治理的边界所侵蚀。对于信用评估,需兼顾“量化指标+行为特征+场景因子”的混合模型,既要识别基本的偿付能力,也要理解资金用途和还款动力,避免简单化的风控标签限制了正常经营的活力。
政府可以通过完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推动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建立跨机构数据证书等举措,为市场主体提供可信的信用标签,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推动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村经营主体更容易获得金融支持。这样的体系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长期工程,但它是一切普惠性创新的前提,也是降低全局性金融风险的基础。
二、拓展服务覆盖,提升民生福祉真正的惠金融,不只是“融资更容易”这一个切口,而是要把金融工具嵌入日常生活与生产经营的场景中。银行与金融机构应深化与零售、教育、医疗、住房、能源、交通等行业的场景协同,设计适配不同群体的金融产品组合。对低收入群体、农村居民、小微企业,应提供多层级、可定制的信贷、支付、保险、理财等工具,降低门槛与成本,提升资金使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场景化的金融服务需要与数字化接入能力紧密结合,例如在农村地区通过移动端+线下服务点的混合模式,提供微型贷款、应急救助保险、农资分期、气象与市场信息服务等综合解决方案。此举不仅能缓解短期资金压力,更能通过持续性的服务渗透,提升长期的金融素养与自我承受能力。
与此金融教育与风险提示的强制性与友好性并重,帮助公众建立正确的金融观念和消费行为,减少过度消费与盲目投资的风险。金融机构应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及社区组织的协同,建立长期的客户关怀与跟踪机制,形成“开户—使用—升级—退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闭环。
通过持续的场景创新,惠及面向更广泛人群,真正实现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与可持续性。
三、金融科技赋能,降本增效与提升风控科技是推进惠金融的重要引擎。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金融机构可以在不增加额外人力成本的情况下,提升风控精度、降低运营成本、缩短放款周期、提升用户体验。具体而言,智能风控可以在征信数据不足时,结合交易行为、支付习惯、社交线索等多维度信息,做出更全面的偿付能力判断;智能合规则能通过自动化的监测、异常识别和文案审核,降低违规风险和人工成本。
对于中小机构而言,开放式API、云端风控服务和再保険工具的应用,可以实现“自助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经营模式转变。金融科技还应注重可解释性与可控性,确保算法决策透明、偏见与歧视的风险被最小化。治理层面,需要建立跨部门协作的技术规范、数据安全标准与合规评估流程,确保创新在可控范围内推进。
通过科技赋能,惠民金融不仅能让更多人获得信贷机会,还能以更低成本与更高安全性,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稳定性。这三条核心内容构成了“前三条建议”的主骨架,在市场上形成强烈的落地指向。
四、完善风险分担与长期激励机制(第四条核心建议的落地与整合)第四条建议聚焦在建立可持续的风险分担与激励机制上,确保前三条的创新性落地不是短暂的政策风潮,而是具有稳定性、弹性和持续性的制度安排。具体来说,政府、金融机构、科技平台以及社会资源要共同参与,构建多层面的风险缓释与长期激励体系。
第一,完善财政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风险分担工具。通过设立信用担保基金、再担保机制、贴息或补贴等工具,降低新兴场景的初期资金成本,为中小微主体提供更有弹性的资金支持。第二,建立区域性、行业性的试点与评估机制。选取具备一定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明确绩效考核指标、信息披露要求和问责机制。
以数据驱动的评估结果来调整政策工具的覆盖范围、支持力度与期限设置,确保资源高效配置。第三,推动跨部门协同的治理框架。建立财政、银保监、税务、数据监管等多部门协同工作组,统一政策口径、数据标准与风险预警体系,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错配。第四,构建社会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鼓励银行和科技公司在服务普惠金融方面设立绩效激励,建立可持续的收益模式,同时对违规、风险管理薄弱的主体设立纠偏与退出机制。通过长期稳定的机制设计,使得惠民金融的创新能够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与时间的验证。
落地路径与案例展望要将上述四条建议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计划,需要从治理、数据、产品、风控、市场五大维度同步推进。治理层面,建立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与公开透明的指标体系;数据层面,推进跨机构数据共享、加强隐私保护和安全管控;产品层面,围绕场景化设计多层级金融产品;风控层面,推动智能化风控与合规自检自查;市场层面,构建多元主体参与、风险共担的生态。
以区域试点为抓手,在财政工具、信贷政策、数据开放、科技赋能等方面进行组合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未来若干地区通过信用体系建设、场景金融与科技手段的协同,能实现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居民消费性信贷可得性提升、农村资金供给稳定、就业与创新驱动的叠加效应。
这样的成效,既是数据驱动时代的必然,也是惠民金融长期健康发展的现实基础。
尾声屠光绍关于深化惠金融的论述,像是一套清晰的路线图,指引着金融业在服务实体、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保持审慎与稳健。四条建议的焦点在于“连接—覆盖—科技—治理”的协同推进,目标是让每一笔资金融通都成为增进民生、促进就业的积极力量。若能在地方层面稳步落地、在监管层面持续完善、在市场层面持续创新,惠民金融的社会效益将逐步显现,更多普通人和小微主体能够分享到经济增长的红利。
未来,我们期待在屠光绍这样的思想家与政策执行者的共同推动下,金融服务的边界不断被拉进新的场景,惠及的人群不断扩展,全球与地方的经济活力因此而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