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一:科技赋能,普惠边界再缩短在惠金融功能深化的议题中,科技的作用最直观。屠光绍所强调的,是以科技为底座,将金融服务从“高门槛、高成本”转变为“广覆盖、低成本、易获取”的公共产品。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端和开放API,正在把以往银行专属的信贷、支付、理财入口,接入到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甚至偏远地区的日常经营中。
通过跨机构的数据共享和协同风控,风控算法可以基于交易行为、供应链数据、物流信息等多源数据,进行动态评估,显著缩短放款周期,降低准入门槛。科技并非取代人,而是释放人力在风控设计、场景挖掘、客户服务上的潜能。真正的惠及,是让每一个微小主体都能在需要时,获得可用、可负担、可追踪的金融服务。
这一路径的关键,在于建立可持续的技术生态。首先是数据与接口的开放,形成“入口+标准+风控模型”的组合拳;其次是设备端的普及与体验优化——从POS、智能手机到自助终端,场景越细分,用户触达越顺滑;再次是信用与风险的动态建模,强调对小微主体的成长性信贷而非一次性评估;最后要有良性的竞争和合规框架,避免数据滥用和市场割裂。
整体而言,科技赋能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以人为中心的服务升级。它要求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中,守住用户信任、保护隐私、遵循合规,才能把科技红利转化为普惠的现实。
路径二:数据要素制度化与开放共享数据是新型生产要素,但数据的力量需要制度与治理来放大。屠光绍提倡的数据要素制度化,意味着建立清晰的数据所有权、使用许可、定价机制和隐私保护边界。银行、支付机构、运营商、政府数据平台等要素方,在合规前提下,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实现互联互通。
用户的同意、数据最小化原则、与“数据可携带、可控、可追溯”的设计,是建立信任基础的核心。开放数据并非无序洽换,而是以“共赢生态”为目标的协作。通过数据市场化的交易机制,优质数据可以流向真正需要的主体,提升信用信息的覆盖面和准确性。
在实践中,机构需要搭建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建立数据质量监管和安全审计能力,确保数据在使用过程中的可追溯性。通过数据联合分析,金融服务的定价结构、抵押与担保的需求、以及风控模型的迭代速度都将得到提升。保护隐私与提升透明度同样关键。企业与个人的敏感信息必须以最小化收集、加密存储和严格访问控制来保护;用户应有权查看、纠正和撤回授权。
把数据当作可交易、可治理的资产来运营,需要前瞻性的政策设计与行业自律。若能建立一个有效的、受监管的开放数据生态,惠金融的触达在基层的渗透力就会显著增强,更多的小微主体将从数字化红利中受益。
路径三:场景化金融服务落地很多人以为金融只是“账户-贷款-投资”,但现实是,金融要嵌入生产和消费场景。以“场景化金融”为目标,就要把金融服务设计成参与人日常决策的一部分。比如在零售、农资采购、物流、出行等关键场景中,提供即时的信用、分期、支付和保险解决方案;通过行为数据和场景画像,实现精准触达和个性化产品推介,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
用户onboarding要简化,KYC/AML流程线上化、合规化,提升用户体验;风控要从单笔额度评估转向以场景需求为导向的风险控制,以减小误拒,提高通过率。这样的落地,离不开生态伙伴的协作:电商、支付、科技公司、再造的线下渠道共同构筑一个无缝的金融入口。
与此产品形态也要随场景演进。微额信贷、循环授信、应收账款融资、供应链金融等多元化产品要结合场景特征持续迭代。以中小商户为核心的惠普方案,强调成本可控、利率透明、还款灵活、服务可及性强。通过智能客服、自然语言理解、语音交互等技术,改进客户服务的时效与质量,让金融服务的“人性化”与“专业性”并存。
只有真正把金融服务变成生产力的一部分,才能让惠民、惠企的目标落地,形成可持续的生态循环。
路径四:政策协同与风控体系完善第四条路径关注的是监管框架与生态治理。惠金融功能深化并非单兵作战,需要监管、行业组织、企业和社会共同协作,形成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围绕数据开放、跨行业风控、消费者保护、金融教育等议题,建立跨部门的协同机制、沙箱试点、标准化评估体系与风险预警体系。
通过监管与市场的协同,激发创新活力,又能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与此企业要建立健全的内控与外控机制,完善数据治理、权限管理、合规审计、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为客户提供透明、可信的服务。
在实际操作层面,政策层面的引导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明确数据使用边界与合规边界,二是促进开放数据生态与公平竞争,三是鼓励金融教育与消费者保护。行业机构可以通过建设性对话、联合风控模型与数据安全技术标准等方式,提升整个生态的韧性和包容性。对企业而言,关键在于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和服务,使用户在真实场景中感知到便利和安全。
只有把政策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惠金融功能深化才具备持续性与扩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