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常用的叙事模板是力量对抗、速度与爆发、球队荣誉感,这种结构性偏好使新闻版面的曝光度和讨论热度更易集中在男性队伍与男性球员身上。女篮、其他女性运动项目的报道往往处于边缘,甚至在同一赛事阶段,相关稿件的版面占比和时间资源都显著低于男子组别。长期如此,形成一种“常态叙事”,公众对女性运动员的形象与价值认知也随之趋向单一化。
首先是编辑部与一线记者的资源结构问题:在新闻生产链条中,男篮赛事的热度高、内容重复率低的特性,使编辑更愿意优先配置时间、机位与编辑力投向男子项目。其次是市场化压力与商业模型的驱动。点击量、热度指标、广告投放与版面价格等量化目标,容易让“明星效应”和“对抗场面”成为更具商业收敛性的叙事核心。
再次是话语体系与教育培训的不足。新闻教育中关于性别平等、性别敏感度的课程相对欠缺,记者在采访、选题、用语方面缺少对性别偏见的自我监控工具。再者,来源结构与权威话语的性别偏倚也明显:男性教练、男性球星往往成为权威叙事的核心声音,女性运动员的声音被边缘化或作为对比对象进入报道。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削弱了专业范畴的权威性,也容易将女性运动员归类为“话题人物”而非“竞赛者”。另一方面,关于女篮训练强度、职业化程度、伤病管理等议题的深入报道往往不足,导致公众对女运动员在职业化道路上的真实挑战缺乏全面理解。社交平台的评论区还会放大性别化的评论,男性球迷对女性运动员的体型、穿着、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进一步固化了对女性体育的刻板印象。
对于年轻的女观众来说,新闻中的负面叙事与稀缺的正面榜样,会降低她们参与篮球等竞技活动的意愿;对于男观众而言,长时间的单一叙事可能巩固对“女性不能独立承担高强度竞技任务”的刻板印象。媒体作为社会信息的重要传递者,其叙事偏向会影响公众对体育公平性的信任与理解。
与此品牌与赞助方在选择传播对象时,也会受制于这类偏见,减少对女性运动员及女子项目的资源投入,从而形成“资源禁区”,阻碍女性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若长期缺乏对性别偏见的纠偏,体育文化的包容性与多样性将难以实现,行业内的创新、跨界合作以及国际对等的传播机会也会受限。
第三,搭建跨媒体的共建平台,邀请学者、教练、运动员代表参与讨论与评审,形成“新闻—学术—竞技”的互证机制,提升报道的专业性与公信力。第四,强化公众教育与舆论治理:通过公开的读者调查、舆情分析和透明的纠错机制,监测并纠正偏见叙事,逐步建立对女性体育的公平认知。
中期目标(1–2年)是在各大媒体机构内部形成“公平报道考核框架”,将性别平等纳入年度绩效与编辑流程评估,鼓励跨平台的共同署名与互评。长期目标(3–5年)则是培育一个可持续的体育新闻生态:以数据驱动的新闻教育资源、开放的源数据、以及与高校、研究机构的长期合作,确保女性运动员的竞技成就、训练投入与职业路径得到系统化、持续性的呈现。
若你所在的媒体机构愿意走在前列,可以把上述路径作为年度改革蓝本,结合自有资源与外部合作,逐步将性别偏见降到最低。欢迎各方加入对话与协作,推动中国篮球新闻的叙事更具包容性、透明度与专业性。